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香港古蹟逐個捉(一)

在中學的時候 曾經就古蹟保存和經濟發展能否並存的議題進行辯論 記得反方同學其中一個論點是 為了經濟發展 發展商只保留了古蹟的外表 但古蹟本身的功能已失去 可說是名存實亡 其實 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 基於環境因素和市民需要 很多古蹟功能失去是無可避免 但是 古蹟的存在是為了引起市民對自己的身處地的歷史的興趣 從而提升我們對當地的感情和個人的文化素質... 是時候講下今日的古蹟 尖沙咀的舊水警總部




現今的水警總部經翻新後美輪美奐 增加了一份時代氣息 卻又保留了少少殖民地時代的色彩 現今它已不再是水警總部 各種商業活動在此運作 不過也保留了一些特色的建築 來向我們訴說它曾經擔任過維持海上航行秩序的重任


在此無意幫市民宣傳起錨信息 請大家把注意力放上杆上 這類似海盜船的船杆其實大有用處



看它下面的颱風信息模型可略知一二 其實它是颱風信號杆 提醒船員風速和風向


這個時間球每到下午一時就會升起 提醒船員時間



這個大砲不是防禦用途 是發信號砲報時 究竟以上兩種方法哪樣準確 聰明的你應該知道光速快還是音速快...



在這地方吃飯應該頗有情調 餐廳東主利用四周樹蔭和幽靜來吸引客人 讓他們暫離世俗繁喧






當然也有各式商店



以清翠的流水聲作旅程之結
近日看見政府古蹟保育政策備受批評 令我不禁憂心香港的文化保育未來 最近正在閱讀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當中看到一句頗有意義 : "文化傳承是內聚的 它約束了我 天賦權利是外擴的 把我和所有生命永遠地連結 但沒有人可以只要那天賦權利而不要他的文化傳承" 由此可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